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水浒》笔记之六

25、中国的长篇小说之源流与现状

  中国的长篇小说,最早应该是在瓦舍的说书人的口中,而说书人所说的故事的源头,又是史书。说书的性质导致中国的长篇小说形成了章回体的形式,故事之来源在史书,又使最早的长篇小说多是历史演义。但是有三点我想可能之前不太有人提。一是说书人在瓦舍中说书时,与听众所形成的互动性,这种即时的互动性是当代的长篇小说所没有的,这种互动性决定了说书人必须时时地根据听众的喜好来安排故事的情节;还有的一个特点是草根性,在瓦舍中听说书的,大多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升斗小民,说书人必定要根据他们的喜好、道德观念、审美方式来安排故事情节,刻画人物;还有一种,就是极大的自由度,虽然这种自由度并不是绝对的,但是相对于诗歌和散文而言,显然要大得多。
  这三点在《水浒》中都有明显的表现。晚清之后,小说的境况开始改变,地位大大地提高,到现在简直成为文学的代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之前所提到的那三个特点渐渐地消失了。互动性的消失,使小说成为一种个人写作,但是在政治的重压下,这种个人写作却又与西方的个人写作完全不同;草根性的消失,使小说成为一种知识分子写作和政治化写作,前一种写作容易异化为帮闲,后一种写作则从一开始就是以帮忙为目的;自由的消失,则大大地扼制了小说的创造力。
  在表面上,小说地位的提高,小说的摆脱瓦舍的影响,使小说摆脱了低级趣味,摆脱了明目张胆的意淫,摆脱了散漫的结构,摆脱了民间的残酷而愚昧的道德观,使小说成为一种艺术,使小说进入庙堂甚至神殿,但同时也使小说丧失了民间所特有的勃勃的生气、流氓的死皮赖脸韧性和暴徒的不顾一切的勇敢,所有这一切都被阉割了,知识分子往小说中加入了理性和文质彬彬,加入了自省和彷徨,但也加入了懦弱和自恋,还有自哀和自怜;政党则使小说变得越来越像工具,虽然他们总是试图令这个工具看起来不像工具。我想这也就是中国目前小说的现状,因为所谓的小说,以目前看,最终仍要归结到长篇小说上。
  《水浒》这部小说,以西方的角度看,最多只算二流,以中国的角度看,则是一流的杰作,以当代的角度看,则是我们必须要去膜拜的神品,正如太监们要膜拜他们的被阉割了然后又被他们供起来的性器一样。

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水浒》笔记之五

之前的第13节删去,这里仍从14始。

14、对林冲的忽略

  高俅被活捉上梁山泊,林冲的表现如何,文中竟只字未提。林冲与高俅有深仇大恨,此时竟然毫无反应,颇不合情理。小说中反倒大张旗鼓地写高俅与燕青相扑之事,其实没有多大的必要。记得央视拍的《水浒传》里面,是浓墨重彩地写了林冲欲杀高俅而不得的段落的,那也是极精彩的一段——这部电视剧是很少见的改编了名著而其所增加之情节又大多不弱于名著的一部,当然写武松与玉兰的感情不免有些狗血,加是应该的,只是加得太过张扬了。

15、《水浒》对皇帝的态度

  《水浒》是以忠义为号召的,忠是指对皇帝的忠心,义是指一百单八将的兄弟之情,但其实真正最看重的却是义,而不是忠,且不说李逵时不时地跳将起来,说皇帝姓宋,宋江也姓宋之类的话,看第八十一回,写道君皇帝到李师师处,“官家道:‘寡人私行妓馆,其意正要听艳曲消闷。卿当勿疑。’”可知作者对皇帝也不见得就是一味地死忠,偶尔也会嘻皮笑脸地把皇帝拎出来调侃一下。

16、林冲的相貌

  林冲因为性格比较软弱,一直以来在读者的想象中其相貌都是清秀一路的,这个看后人所画的一百单八将图还有电视剧可知,但是第七十八回一开始的赋里却道:“林冲燕颔虎须,满寨称为翼德。”回头看第七回林冲出场时的相貌描写:“那官人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可知大家一直以来的想象都是错的,与原著并不相符。

17、征辽十回

  纯是YY,与现今的写中国足球夺得世界杯的小说无异,情节亦单调,只能大斗阵法,写辽将装束竟与宋人相近,当时的人只怕对辽的地理风俗并不太了解,把这十回与平方腊的十回对比可知。

18、燕青射雁

  燕青射雁一事,是为后来平方腊时兄弟星散作伏笔。

19、渡江侦察记

  第九十一回,“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前半回就是一篇渡江侦察记,这一回已经在为后来张顺的死做铺垫了。

20、凌振

  凌振的炮,大多作号炮用,但是第九十二回,“吕枢密在敌楼上,正观见宋江阵里轰天雷凌振,扎起炮架,却放了一个风火炮,直飞起去,正打在敌楼角上,骨碌碌一声响,平塌了半边。”可见凌振的炮还是极有威力的,不过这样威力的风火炮或许不多,否则几炮过去,什么城也被轰塌了。

21、连环马

  呼延灼的连环马,如此强悍,后来竟然再也没有出现,其实征辽时用连环马最有效。

22、李俊吟诗

  第九十三回,写混江龙李俊遇赤须龙费保、卷毛虎倪云、太湖蛟卜青、瘦脸熊狄成等四人,李俊与他们寒喧时,竟吟起唐人李涉的诗来:“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偶知闻。相逢不用频猜忌,游宦而今半是君。”

23、张顺之死

  九十四回写张顺之死,极是精彩。最先在九十一回,就已经用半回的渡江侦察记,写张顺之勇悍精干,到九十四回写张顺偷取杭州水门,却突然先冒出一闲笔,浓墨重彩写西湖之美,竟连用两首诗两首词,再写张顺站在西陵桥上,看到西湖“水色拖蓝,四面山光叠翠”,叹道,“何曾见这一湖好水,便死在这里,也做个快活鬼”,之后细写张顺入水里去,却无法由水门入城,后来想翻墙而入,却被守城军士发觉,“却才扒到半城,只听得上面一声梆子响,众军一齐起。张顺从半城上跳下水里去,待要趁水(氵父)时,城上踏弩硬弓、苦竹枪、鹅卵石,一齐都射打下来。可怜张顺英雄,就涌金门外水池中身死”,接着写宋江梦见张顺鬼魂,再写李俊等人飞报,再写宋江江边吊孝,真个是把张顺之死,写得淋漓尽致了。
  这里最妙的是将西湖作为张顺的葬身地,以西湖之美衬张顺之烈,一柔一刚之间,尤其见神彩。

23、借徐宁之死暗讽皇帝之昏庸

  《水浒》对皇帝一直都是明褒而暗贬,这个从前面写李师师事已经可以知道了,九十四回写徐宁之死就更明显了,先是写皇帝因小恙招安道成回京,跟着马上写徐宁中了毒箭,却因安道成不在,无法救治,十余日后终于还是死了,这一段,最可见出《水浒》其实并不把“忠”当一回事,也最可见出《水浒》的民间特质。对老百姓而言,皇帝只是京城里的一个象征,而真正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却是亲人与兄弟,所以《水浒》中最看中的,一个是“义”,一个是“孝”,而最重要的,又是“义”,这也是宋江能得到众人一致敬伏的真正原因,在《水浒》的所有人物中,宋江是唯一的一个把一百单八将都看成是自己的兄弟的人,看他在平方腊时,为每一个人的死去而痛哭可知,其实宋江甚至是把梁山泊中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小喽罗,都看成了是自己的兄弟的,这个看他在不得不斩了那个杀了克扣酒肉的天使的军汉的头后痛哭可知,这已经不再是虚伪和做作了,如果说,宋江一开始的见人就下跪,是虚伪和做作的话,那么最后这二十回里的痛哭,却一定是发自他的内心的,因为这个郓城小吏已经清楚地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些杀人放火的暴徒,才是他真正的兄弟。

24、二流小说

  老实说,一直到第九十回,我都以为《水浒》只是一本二流小说,但是看到第九十四回,我却渐渐地感觉到,《水浒》其实是一流的杰作。

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

《水浒》笔记之四

12、黄佛子

  黄佛子事,用的是《宋史》中洪迈的父亲洪皓的典故,洪皓为秀州司录,截纲米以救百姓,得佛子号,后贼寇入城,大掠,过洪皓家,不入,曰“此为洪佛子家也”。

13、兵行数千里无阻碍(方谢晓跟我说到河北跟山西去不用过河南,回头一看地图,还真是我自己昏了头了,这个不算《水浒》里的BUG,是我的BUG。)

  梁山泊数千兵马,西行去打华州,北上去打北京,全都是摇旗呐喊着去的,穿州过府,竟然沿途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去打北京时,途中必要经过东京,而朝廷竟然要等到北京被围住了,梁中书派人到东京去求救,才得知此事。

14、前后矛盾或交待不清处

  这个是看到新浪一位陌生人的博客时才注意到的,前面说过鲁智深看榜文时睁眼瞎,不知道那是通缉自己的告示,但是后头写到鲁智深路经瓦罐寺时,“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这又明明白白地说鲁智深是识得这四个字的了。
  另外还有武松,之前说过武松是支持招安的,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中,武松对宋江道:“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但是到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武松却跳出来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也可以说是武松上了梁山泊之后,想法变了,但至少中间还是缺了交待。
  另外就是忠义堂和“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明明是七十一回大聚义时,才改的堂名和立的旗,但是文中却是在晁盖一死宋江上位之后,就马上称忠义堂的,而杏黄旗是在六十一回诱捉卢俊义时便已经立的,“仰面看时,风刮起那面杏黄旗来,上面绣着‘替天行道’四字”。
  第五十一回,原来说雷横已经不知去了哪里,是两个姓赵的做了郓城的都头,后来那两个都头被梁山好汉砍死,却没交待是谁又来做了都头,只是到五十一回时,雷横突然又变回了郓城都头了。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水浒》笔记之三

7、《水浒》情节的重复和插叙

  从《水浒》中最可以看出长篇小说中那种回旋之结构,相同的情节,不断地在以后的章节中出现。比如通奸,有阎婆惜,有潘金莲,有潘巧云;比如杀虎,有武松,有李逵;比如酒店中下蒙汗药,有孙二娘,有李立;比如复仇,有武松杀张都监,宋江杀黄文炳,解珍解宝杀毛太公;比如公人杀流配之犯人,有野猪林,有飞云浦;比如杀强夺了别人寺观的僧道,有杨志鲁智深之打宝珠寺,有武松蜈蚣岭之试刀。这种回旋却又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相同中又有变调,中间再插以不同之情节。还有一点就是插叙,三打祝家庄时插入解珍解宝事,打高唐州时插入戴宗李逵蓟州请公孙胜事。

8、李逵

  李逵这种闹剧式的人物,在中国的旧小说中极典型的,而且简直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隋唐》之程咬金,《说岳》之牛皋,这个手法金庸也用得很娴熟,比如《天龙八部》之南海鳄神,《笑傲江湖》之桃谷六仙,这种人物大概也是说书场中最受欢迎之人物,往往隔一段就把他拿出来救场。

9、石秀

  石秀与武松有类似处,看他杀潘巧云与裴如海,也是计算得极精密。他外号虽然是拼命三郎,但他之拼命绝非那种不考虑后果的莽撞,他的内心其实极敏感,看他看见肉店未开,便觉得潘公有嫌他之意,马上就想告别离去可知。石秀还有一个与武松类似的地方,潘金莲最后是被扒了衣服挖出心肝五脏,而潘巧云亦是,潘金莲的衣服是武松自己扒的,潘巧云的衣服则是石秀在杨雄的指使下扒的。在这里石秀有一个很虚伪的地方,他一开始只说休了潘巧云便了,但后来潘巧云求他救一命时,他却说“嫂嫂,哥哥自来伏侍你”,那便是任由杨雄自己处置的意思了。
  石秀和武松的这种心态或许也正是评书场中听众的心态,把淫妇的衣服扒掉杀了,一方面即满足了听众们的意淫,另一方面又使大家都获得了道德上的正义,后来的肉书们则将这种心态发挥到了极致,一边把性爱写得极夸张极细致,一边诲淫诲盗。
  因此也可以说当时的民间其实是沉浸在一种虚伪而淫荡的气氛之中的。

10、梁山泊就是一伙草寇

  看吴用为了逼朱仝上山,竟指使李逵杀了沧州知府的四岁小儿可知。

11、一石米就足以换来百姓的香烛

  打破祝家庄后,得粮五千万石,宋江道:“我连日在此搅扰了你们百姓,今日打破了祝家庄,与你村中除害,所有各家,赐粮米一石,以表人心。”结果就这一石米,竟就换来“村坊乡民扶老挈幼,香花灯烛,于路拜谢”,这种拜谢委实非常的廉价。其实若不是那钟离老人曾经给石秀指路,因此石秀替祝家庄人求情,“宋江与吴用商议道,要把这祝家庄村坊洗荡了”。
  宋江之虚伪于此亦可见,至于他说什么“与你村中除害”,其实小说中倒并没有说过祝家三子如何残害百姓了,而梁山泊里的大将李逵,倒真是把扈家庄人不分清红皂白地杀了个干净。

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2008年度中国最佳奇幻小说集》的预告帖

今年还是像去年一样,和阿豚一起编选了这本《2008年度中国最佳奇幻小说集》。今年必定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中份量极重的年份,但是奇幻小说方面,因为出版界的冷落和杂志的萧条,却显得颇有些尴尬,好的作品并不多,幸好对于小说而言,数量并不是最关键的。
和去年一样,选年选总是会伴随着遗憾,今年有三篇作品,是我极想选入,而又没有能够选入的,一篇是丽端的中篇《涅槃书》,一篇是徐来的短篇小说集《想象中的动物》,还有一篇则是张晓雨的中篇《张小拐仙境奇遇》,这三部作品,或者因为出版商的要求,或者因为作者自己不想被选入,或者因为出版社的限制,都没有能收入这本年选中。

目 录

[序言]我们的幻想与生活…………………… 【阿 豚】
01.《石用伶》………………………………【於意云】
02.《正在发生的赤壁》……………………【马伯庸】
03.《罗亚的宝物》…………………………【一 守】
04.《粉色暖瓶里的沙罗曼蛇》……………【李 多】
05.《侠猫十三婆小传》……………………【迟 卉】
06.《天道奇谭》……………………………【张进步】
07.《老僧已死成新塔》……………………【公子木】
08.《三春晖》………………………………【杜纳闻】
09.《江湖异闻录》(四则)………………【本少爷】
10.《高桥乡夜话》…………………………【雷 文】
11.《奈何天》………………………………【窃书女子】
12.《龙宫记》………………………………【舒飞廉】
13.《弑神书》………………………………【丽 端】
14.《面人麻生》……………………………【张晓雨】
[长篇存目]…………………………………… 【阿 豚】

封面绘画:张晓雨 周华龙

2008年12月22日星期一

《水浒》笔记之二

6、《水浒》之吃人

小时候看动画片《真假李逵》,觉得李逵真是可爱,孝敬老母不说,还很善良憨厚,李鬼一骗他说家里还有老母,他不仅放了人家不说,还送上十两银子。但是那个动画片其实是省略了一个细节的,就是李逵到李鬼家里,发现他们之奸诈,然后把李鬼杀了之后,李逵肚子饿了,却又只有饭,没有肉吃,李逵“看着自笑道:‘好痴汉!放着好肉在面前,却不会吃!’拔出腰刀,便去李鬼腿上割下两块肉来,把些水洗净了,灶里扒些炭火来便烧。一面烧,一面吃。”施耐庵似乎很喜欢用这种吃肉的情节来表现水浒英雄之粗豪,之前宋江率众人杀入无为军,抓了黄文炳来,当时也是把他给剐来吃了,“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刻,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这一回下手的也是李逵,是把黄文炳活活给剐了,而吃人肉的却是人人有份,不仅是像李逵这样的粗人,宋江也一样吃了,而且还是主谋。
中国民间社会里所有的陋习都可以在《水浒》中找到,不仅是吃人,还有强烈的复仇观念——宋江一脱出法场,立即便把黄文炳给抓住活剐了,心肝拿来做醒酒汤;迷信——宋江遇九天玄女,得三册天书;官本位,便是英雄如武松,得阳谷县令赏他一个都头,他都感激涕零,更不用说杨志挑了担子到东京去求高俅了;奴性,宋江的奴性是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下跪,第四十一回,他带一伙好汉从江州回梁山泊,半路遇到欧鹏等人劫道,他竟然就跪下了,“说道:‘小可宋江被人陷害,冤屈无伸,今得四方豪杰,救了宋江性命。小可不知在何处触犯了四位英雄?万望高抬贵手,饶恕残生!’”不说他身后还有花荣戴宗李逵等人,便算是他一个人,也不见得便要马上下跪求饶,便是那个清风寨刘知寨,也没有如此草包,更不用说黄文炳了,黄文炳被宋江抓住,却也没有一句求饶的话,只求速死。
这样的一伙草寇,即便让他们杀到东京去,又如何能成得了大事。这种例子不是没有,比如黄巢,比如张献忠李自成,太平天国算是稍好的了,至少还占了南京,撑了个十几二十年。
要我说,真理部反正也已经把《金瓶梅》给禁了,索性把《水浒》也禁了算了。

2008年12月20日星期六

《水浒》笔记之一

1、武松其实有勇有谋

这个可能与武松识字有关(景阳岗上看得懂官府的榜文)。最见得出武松有头脑的,是他杀潘金莲西门庆一段,先是到县衙去告,不成,才准备去杀,杀之前却又先请了左右四邻来做证见,还录下笔供,杀完之后不跑,而是去自首。这个与鲁智深杀镇关西的鲁莽就看出来了,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杀完之后不知所措,只能一溜烟跑了。鲁智深必不识字,这个从他看见通缉自己的榜文仍然不跑可得证明。武松在江湖上比宋江有见识得多,宋江在揭阳岭上险些被李立开了膛,武松在孙二娘处,却反倒把孙二娘给放翻了。再看武松打蒋门神,表面看他似乎轻敌,喝醉了酒才去,但其实他只喝了五六分醉,却装出十分醉来,故意迷惑蒋门神,到快活林后,却又不直接去打蒋门神,反倒先去酒店一闹,把蒋门神的粉头扔去酒缸里,先乱了蒋门神的心神,再迎上前去,以逸待劳,一招制胜。再看他杀张都监,从后面角门里进去,都是先把退路留好(角门打开,虚掩上,单被准备好,等着抢下金银来好装),武松是一个江湖上的老油条,外表看起来鲁莽,但其实心思极细密,到哪里都不会吃亏,所以宋江才说他招安以后,必有好前途。

2、武松之残忍与他对潘金莲之压抑的情感

武松之残忍不必说了,从他杀张都监一家可知,不仅马夫杀了,玉兰杀了,连那些小丫鬟也一股脑全杀了。还有他杀潘金莲,是先剥开胸前衣服,开膛破腹,挖出心肝五脏供在武大郎灵前,才割下潘金莲的头的。这种残忍林冲杨志那里是不会有的,便是鲁智深也不会如此做,李逵虽然也好杀人,但他之残忍不过是因为他脑残,武松之残忍却是有意识的,他似乎是在用这种残忍来对抗这个世界。
武松对潘金莲可有会有某种肉体上的欲望,这个是从他杀潘金莲时先撕开潘金莲的衣服而猜测出来的,当然这种欲望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武松受儒家影响,有很强烈的忠君思想(他与宋江在清风寨前分别时就提到以后要接受招安)和孝悌观念,这些思想必然要把他的对潘金莲的欲望压抑下去,但杀潘金莲时,其实不一定必要剖出五脏来供武大,割头即可。
宋江与武松之感情,几乎达到要让人以为他们是同性恋的程度,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水浒》中,武松是最有个体意识,同时又是内心最为矛盾的一个,虽然这一切表现得都极为隐晦。

3、林冲难成大事

林冲太过软弱,唯一两次放纵,一是在柴进东庄上抢酒吃,那时刚刚火烧了草料场,他身上的桎梏似乎突然地消失了,也再也没有了退路,因此放纵了一回;二是在梁山泊火拼王伦,这个其实也难得说是放纵,若他一开始上梁山泊时就杀了王伦,抢了山寨做个寨主,那才叫放纵,在晁盖等人来了之后才火拼,其实已经接近于迫不得已了,便如他被逼到绝路上才上梁山一般。
林冲在武功上与武松接近,但智计却比武松差远了,林冲在野猪林内差点儿被两个公人给害了,若不是鲁智深及时出现,哪里还有命在;武松在飞云浦上,却将想害他的四个人全都杀了,干干净净,那真是爽快。

4、《水浒》的结构

《水浒》这种结构导致它必须要有许多过渡的章节,这些章节在整部小说中很容易处于极不利的地位,比较生硬的,比如宋江在柴进庄上遇武松一段,还有宋江到江州去,一路上遇到李俊张横等人,还有宋江带清风山一伙人投奔梁山泊,一路上又遇到郭盛等人,这些都是为凑足一百单八将硬加上去的章节,游离于整体之外,可有可无。

5、一百单八将一多半都是江洋大盗

不说是放到当代,就是放到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去,也都是邪派,与正派势不两立的,看清风山上燕顺等人吃人,王英抢良家妇女可知,孙二娘张立都是卖人肉包子的,武松也是杀人不眨眼,穆家兄弟是揭阳镇上的黑社会老大,张横是在江上杀人劫财的强盗,这些人放到法治社会里都是要千刀万剐的,所以俞万春要写《荡寇志》,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理由。

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带路

我觉得我肯定天生一幅向导的样子,虽然来成都才三年,但是经常走在路上,会被人问路,今天早上在滨江路那个立交桥,又有一个老爷爷(他旁边还有一个老奶奶)用四川话问我:“去衣冠庙往哪里走?”然后我就用我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回答他,不知道他会怎么想。前天是有一小车,拐过来,里面冒出一男人,用四川话问我春熙路怎么走,跟着后座上又一美女探出头用普通话问我,大前天是一群人问我到白家车管所怎么走,再往前,是周日踢完球骑着电马儿回家的时候,一个女人,开车的,把车靠过来,问我白家怎么走。
如果哪一天我的小说没人要或者没人敢要了,我就骑着我那电马儿,把成都大大小小的旮旯再走一走,然后整一个字正腔圆的“带路”牌子,跑到高棚子那儿猫着去,或许也能养家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