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

转贴BBC中文网关于《中国不高兴》一书的报道


《中国不高兴》 民族主义升级?(点击查看原址,需要翻墙)


一本名为《中国不高兴》的新书最近在中国大陆面市,引起坊间热议,媒体热捧。

据此书作者之一宋晓军称,他去年10月和一帮朋友在一起闲聊,后来把聊天内容整理出来,形成这本书。

所以,也许应该称该书是一个谈话记录。

此书的全名是《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这本扬扬三十四万字的新书之所以抢人眼球是因为它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大胆,甚至有些偏激的建言。

书中观点颇具冲击力,充斥着诸如"撕破西方的面纱"、"西方人的自以为是,是被我们惯出来的"以及"不能任由美国绑架世界"等字眼。

该书建议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应该"持剑经商",中国对西方要"有条件地决裂",不应一味地讨好、逢迎、跟西方接轨。
从"说不"到"不高兴"

美国《时代》周刊在3月20日的报道中称,《中国不高兴》是继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发表以来又一部不满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影响的民族主义畅销书。

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曾风靡中国大陆,青年知识分子几乎人手一册。

"说不"的作者之一张小波回忆说,当时是受了日本出版的《日本可以说不》启发,加之"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兴起,促使他和其他几名年轻学者重新思考美国以及中国应该如何面对美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在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后首次激发了针对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

13年后,当年发表《中国可以说不》的几名"愤青"重新聚首,对北京奥运前后一些西方国家和政界人士因人权和西藏问题抵制奥运、"围堵"中国的作法再次抒发义愤之情。

该出手时就出手

和《中国可以说不》的相对内敛明显不同的是,《中国不高兴》开始提倡主动出击,作者之一王小东在谈到中法关系时明确提出"惩罚外交"的概念。认为既然法国总统萨尔科齐对中国采取的翻云覆雨、出尔反尔的态度,就要旗帜鲜明地去惩罚报复。

他认为,中国总理温家宝绕开法国的欧洲之行是一次到位的抗议,显示"中国外交终于站直了"。

不过,他不赞称中国政府经常采用的通过奖励听话的西方国家惩罚制造麻烦的西方国家的做法。例如,美国闹事我就去买空客,欧洲滋事我就去买波音。


“中国渔政311”船是在南海宣誓主权
在他看来,西方国家对于遏制中国实际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今天甲出面,明天乙出面。他说,在对付西方的问题上,中国不能采取像在幼儿园里的交友策略,今天我和你好,明天我和他好。

其次,王小东还建议中国的主流媒体停止对西方的美化、神话,让国人认清西方的"丑陋真相"。

"韬光养晦"与"解气外交"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基本上是遵循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政策,也就是不当头、不扛旗但同时有所作为。

根据这一策略,中国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采取搁置争议、双赢互利的原则,如在解决东海油气田和南海海洋资源开发的问题上就采取了这个策略。

但30年过去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大为提升,在与西方打交道的时候是还要延续这种含蓄有余、强硬不足的外交政策,还是也应该按照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采取一些"解气"外交呢?

换言之,抵制家乐福、抗议CNN、对国宝拍而不买等各种形式的民间壮举是否应被列入中国官方的的对外议程中去?

前中国驻法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3月7号做客搜狐网再次肯定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

他说,有网友对他讲,中国外交太软了,中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三了,该凶要凶,该狠要狠,这看起来很解气,但实际上仔细想想,这个想法是浅薄的、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吴建民认为,"软和硬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谓强硬、凶这不是中国的传统,并不是我们的政策。"

没头脑和不高兴

《中国不高兴》在中国民间也引起不同反响,有人将其称为狭隘的极左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有的则认为这是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气节。

大陆博客作家王小峰干脆将此书与60年代中国有一部名为《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动画片相提并论,认为这本书是“中国左派精英的牢骚文集,触到了国人的某些G点”。

该动画片讲了一对活宝"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没头脑"设计了一座没有电梯的99层高楼,"不高兴"到顶层演戏,扮老虎,但因为不满常年被武松殴打,奋起反抗,百打不死,导演气得翻白眼……

那么,究竟是这种"不高兴"的思潮没头脑呢,还是"韬光养晦"导致了某些人的不高兴了呢?

问题是"该凶就凶,该狠就狠"能让中国拥有真正的大国地位吗?真的就能起到"万邦来朝,唯我独尊"的作用吗?

也许,《中国不高兴》提出的问题多于它给出的答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