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札记第十二

2010.5.24

1、吕思勉老儒。《秦汉史》第八十七页,论汉代社会情形,云大同、小康之后,世风日下,又道:“欲正其本,非 除黨類(class)不可,此固非漢人所知。”此句与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二百四十一页所云“从逻辑上说,政治公共理性发展应为政治上的‘党’提供理论依据。但是中国古代的哲人却走了另一条路,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公’的大旗下,对‘党’进行了批判和否定”正相映成趣。

2、同上,第八十八页,辨汉举孝廉非因董仲舒之对策:“案本紀: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五月,詔賢良,於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仲舒對策,事在五月,而十一月已舉孝廉,則不得云仲舒發之。”

3、同上,第八十八至八十九页,以为汉代崇儒乃风气使然,非武帝首倡:“武帝即位,年僅十六,踰年改元,則十七耳。雖非昏愚之主,亦未聞其天縱夙成,成童未久,安知隆儒,即衛綰亦未聞以儒學顯,然則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之事,其為風氣使然,無足疑矣。”

4、同上,第九十一页,辨武帝改制,实为粉饰升平:“《漢書·武帝紀》言大初元年,改歷,用夏正,色上黃,數用五,定官名,協音律。今觀《百官公卿表》,武帝於秦官實少所變改,則其所定者皆瑣細不足道可知。當時議者,或欲俟太平之後,乃採風俗,定制作1;或則高談皇古,蓋皆不肯茍焉而已。而武帝則徒欲其速成,雖偏狹有所不恤。其曰漢一家之事,非知五帝不襲禮,三皇不沿樂之意,特惡夫高議難成而已。自是而後,所謂禮樂者,遂徒以飾觀聽、為粉飾升平之具,而於民生日用無與焉,豈不哀哉?”

——此论似过苛,司马迁改定太初历,大有功于国人,然武帝改制,实为粉饰升平,则无疑义,吕老末句,大悲凉。

5、同上,第九十二页,辨武帝伐匈奴非当时之必须:“終景帝世,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武帝即位,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幣以饒給之。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元光二年,雁門豪聶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上召問公卿。恢請擊之,御史大夫韓安國以為不可。上從恢議。使壹亡入匈奴,陽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單于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未至馬邑,覺漢謀,引還。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邊,不可勝數,然尚樂市,耆漢財物。”

——伏兵三十余万而欲匈奴不知,除非国人皆能同仇敌忾,或独裁者以大恐怖压制国民,否则不能做到,武帝好大喜功,王恢亦是,当时有不少出身微贱之人,欲以击匈奴而得军功,飞黄腾达,聂壹是此类人,霍去病亦是。

notes



1 桶按:此类人,指不愿从叔孙通定礼制之老儒。

没有评论: